俩娃儿

面对我妈,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人这一辈子,终究逃不过养育孩子这一关。

我出生的时候,我妈跟我爸已经在城里工作了,但限于当时的生活现状,一方面他们没有时间照顾我,另一方面这张小嘴儿也不是个省油的灯。所以在我未满一岁时,就被送回了山里的奶奶家。

据我奶奶说,3岁之前,我基本都是个病秧子,经常性的发烧,而且时常能烧得翻白眼儿,用我奶奶的话说:本来胆儿就小,让你这么一吓,就更小了… …

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,能给娃娃吃得起鸡蛋的,恐怕不多,更别说奶粉什么的,所以在我妈眼里,我就是个饭吃不饱、衣穿不暖的苦命的娃儿。据说那时候给我的“奶粉”就是待着绿菜叶子的“豆沫汤”,这个我能理解,奶奶家养的几只老母鸡,是要用来补贴家用的,而不是给我这个“斗气产物”用来吃饭的。

我妹比我小八岁,理论上,我八岁那年有的她,但在我儿时模糊的记忆里,对她并不太熟,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,掰着手指头能就能算过来看过她几次。我妹这个娃儿,说起来比我还“命苦”,最起码我是被送到奶奶家养着,怎么说也是“自家人”,她就不一样了,因为是“黑户”,家里怕位居行政单位的我爸有啥工作上的闪失,索性在我妹出生几个月的时候,就把她送到别家养了,依稀记得这家人跟我们家并没有啥特亲的关系,貌似是熟人介绍?还是跟我姥姥家有啥瓜葛,不清楚,也懒得问。

如果仅仅是这一家“收养”,也就算了,说不上苦,关键是我妹在这家养到3岁,又换了一家,这次是我大姨。我大姨脑袋有点不灵光,人老实不说,更有些木讷,因为某些原因,未有亲生子嗣,我的姐姐还是从别家保养来的。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,我妹在大姨家活的反而很好,并且因为比我姐聪明伶俐的原因,反倒是比我姐的待遇还高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让我妹至今耿耿于怀:鉴于当时严峻的计生形势,肯定是不能让人知道这是我家的娃儿,所以干脆连称呼都改了,教我妹叫我妈为小姨,叫我爸为姨夫,当然,叫我嘛,还是哥哥喽。

我当时还真当真了,傻啦吧唧以为这真是我一表妹,无非就是大姨家的孩子呗,该欺负欺负,该抢东西抢东西,有时候还爱搭不理,现在想想,真想自己抽俩嘴巴子!

后来,从那些爱嚼舌头、自家长别家端的老娘们儿嘴里知道了一切:哦,原来这小丫头片子就是我亲妹妹,我勒个去,真丑,一点不像我!好吧,我还是收敛点。

可能是农村惯有的重男轻女思想作祟,也可能是从小未在自己身边长大,我奶奶、我妈,包括其他一些自家的亲戚,都对我这个比我“命苦”的妹妹不怎么待见,至今说起来,我奶奶家的人总说我妹不沾边,跟他们不亲;而我妹呢,也说是他们没养育过她,爱亲不亲!

我在山里长到12岁,来城里上了几年小学、初中,高中去了郊区的县中,大学虽没出省,但也离得不近;我妹15岁进城,直到技校毕业,也没出市,另一个侧面说,倒是跟我妈在一起的时间比我长,算是给她的一点补偿吧。中间,我在城里上初中,我妹在山里上小学的时候,我爸就因为车祸去世了,正儿八经我跟我爸在一起的时间不过五年,至于我妹,一年也没有,等她进城的时候,我爸已经走了四五年了。

说起来,我妈只是生育了我们兄妹俩,养育谈不上,教育也是稀里糊涂,大概是觉得愧疚吧,自打我儿子一出世,我妈就表现出异常的关爱和亲切,从出生到现在的2岁半,基本没出过她手,天天不厌其烦的蹬自行车从她家到我家,白天看完孩子再蹬车子回去。我也有点嘴贱,时不时来一句:我们俩小时候你不看,现在怎么也得看吧!我妈也只是笑笑,不过看得出来,她是真疼这小孙子,以至于到现在,这小子不找我和我媳妇儿,也不找姥姥、姥爷,就爱跟我妈混,一天不见就唤奶奶。就跟我跟我奶奶的感情一样!

我妹前阵子结婚了,因为诸多原因,我们家只是我二婶和三叔以及几个稀稀拉拉的亲戚来了,作为“正统”的我奶奶,并没有来,其他,基本都是我姥姥家、我妹同学,不过很热闹,场面也很红火,还是让人欣慰。

我妈年纪也大了,60的人了,估计带完我家这小子,就不再愿意带我妹的孩子了吧,再说人家也有婆婆,愿不愿意让我妈带,还得另说。

其实,我还是时常想:人这一辈子,终究逃不过养育孩子这一关,我这,我妈算是“补”回来了,我妹呢?恐怕没这个机会了,俩娃儿,有点苦,有点酸,不过还好,现在我们兄妹过得还都不错,先苦后甜嘛!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